《中国黄金报》(2014年4月22日 头版转二版) 本报记者 张伟超 纪建国/文
西藏华泰龙公司谱写企地和谐新篇章系列报道之二:
与当地群众亲如一家人
在高原民族地区从事敏感的矿山开采,能不能在当地站稳脚跟,并持续发展下去?对于这一显而易见的问题,西藏华泰龙矿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姜良友认为,有两个不可触碰的红线:和谐问题和生态问题,其关键在于当地群众支不支持。
为处理好与当地藏族群众的关系,获得大力支持,西藏华泰龙矿业开发有限公司(下称“华泰龙公司”)入驻甲玛矿区开展工作7年来,始终坚持“和谐共建,造福地方”的指导思想,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努力。其中,“一对一”结对子活动,作为一项有效建立企地和谐关系的重要举措,对少数民族地区矿业开发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华泰龙公司的“一对一”结对子活动,灵感来源于驻村工作队。
2011年10月,西藏自治区向全区农村派出了5451个驻村工作队,开展强基础惠民生工作。华泰龙公司也积极参与其中。
在深入学习领会驻村工作对于带动当地发展、推动社会和谐的重大意义后,华泰龙公司想到了模仿驻村工作的思路和举措,以公司党支部为单位,在甲玛乡的困难家庭中开展“一对一”结对子活动。
这一想法在当年便付诸实施,并取得理想的社会效果。尝到甜头后,2012年底,“一对一”结对子活动在华泰龙公司领导班子中间开展起来。如今,随着活动不断深入,“一对一”结对子活动已推广到公司的中层管理干部。
由此,华泰龙公司在当地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大幅提升。当地政府把华泰龙公司的发展,作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百姓生活收入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给予“一对一”结对子活动充分的肯定和赞扬。
“形成一个大家庭”
如今,让姜良友最难以忘怀的是,当地村民感激的眼神和对他的充分信任。
在姜良友看来,这归功于“一对一”结对子活动。“通过‘一对一’结对子活动,我们增进了与当地村民的沟通交流。他们真正拿你当一家人看,大家形成了一个大家庭。”姜良友的言语中流露出喜悦和自豪。
2011年,“一对一”结对子活动的想法首先得到了华泰龙公司所在地甲玛乡政府的支持。根据乡政府提供的当地五保户和贫困户名单,华泰龙公司建立和谐共建党支部,选取其中最贫困的家庭,开展“一对一”结对子活动。
随后,这项活动逐渐成为党支部的例行组织活动,党支部成员积极踊跃参加。不论是赠送慰问品,还是帮助村民干农活、修缮房屋,只要是能够帮助贫困群众的好事、实事,他们都真心实意地去做。
在与帮扶对象聊天唠家常中,他们还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文化政策,以包容建矿的理念,促进汉藏间文化的和谐交融,增进了当地群众对华泰龙公司发展的理解和信任。
随后,在和谐共建党支部的带动下,华泰龙公司其他5个党支部与甲玛乡3个自然村开展了“一对一”结对子工程。
根据每户困难家庭的具体情况,各个党支部紧紧依靠华泰龙公司的发展平台,献计策、谋出路,对困难家庭进行实实在在的帮扶,努力做到“脚印留在田野里、身影留在院落里、话语留在心窝里、口碑留在乡村里”,把华泰龙公司的温暖带进藏族同胞心中。
去年,在藏族传统的“萨嘎达瓦节”来临之际,西藏华泰龙公司选矿厂党总支带着慰问品来到甲玛乡孜孜荣村三组的2户帮扶对象家中走访慰问。
78岁的藏族老人扎西没有经济来源,而且身体状况十分不好,一直由孙子尼玛悉心照料。扎西老人希望选矿厂能为尼玛找一份工作,让他有一些经济来源。
了解情况后,选矿厂党总支和厂领导班子成员当场协商,同意了老人的请求。如今,在华泰龙公司的帮助下,尼玛已经通过了安全培训,成为一名选矿车间装卸工,而他和扎西老人的生活也从此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甲玛乡共有655户家庭,以前村民们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农牧业,收入微薄。自入驻以后,为了使当地百姓增收致富,华泰龙公司专门成立了工贸公司,实现本地化用工,到年底,全乡每个家庭还能收到不少分红。
此外,在华泰龙公司上班的当地村民月收入在四五千元以上,家庭经济条件由此得到极大改善。而对于那些生活特别艰苦的家庭,华泰龙公司则凭借“一对一”结对子活动的深入开展,不断增加帮扶力度。如今,甲玛乡的经济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村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他们发展起来了,我们乡也就发展起来了。”3月13日,甲玛乡副乡长米桂花在接受《中国黄金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特别感谢华泰龙公司为当地百姓所作的努力。不论是帮扶慰问当地贫困家庭,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还是改善百姓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华泰龙公司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据姜良友介绍,自他担任董事长以后,华泰龙公司的藏族员工从100多人发展到现在300人左右。随着华泰龙公司的发展和用工本地化,甲玛乡的百姓将逐渐从农牧业向产业工人转变。
“我的梦想是655户当地家庭,每户有一名在我公司上班的员工。到那时,当地家庭经济状况将彻底改变。”姜良友说,“由此以来,当地家庭也将与华泰龙公司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荣辱与共,真正成为一个大家庭。”
“和亲人一样相待”
2012年底,华泰龙公司“一对一”结对子活动有了新发展。从姜良友做起,整个领导班子每人选择当地一户贫困的家庭进行帮扶。如今,活动从领导班子扩展到了中层管理团队,“一对一”结对子帮扶达80余户贫困家庭,占全乡家庭数的八分之一。
2013年9月份,在中层干部结对认亲交朋友仪式上,华泰龙公司总经理滕永清动情地说,如果没有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公司也不会发展得这么顺利。今后,华泰龙公司将在原有帮扶结对子的基础上,做得更加用心、更加实际、更加亲民。
正如滕永清要求的,对于所有结对子的老百姓,要真心真意、实实在在,像串门、走亲戚一样。华泰龙公司党委常务副书记、纪委书记刘福江一直挂念他的帮扶对象阿琼老人。今年藏历新年前,他为老人定做了两身藏装,不知道穿着合不合身。因为马上准备回京休假,刘福江决定去和阿琼当面道别。
3月13日,刘福江驱车先来到甲玛乡政府附近的扎西百货批零部,为阿琼老人买了拉萨啤酒、绿茶等饮料,随后直奔甲玛乡龙达村刚果小组阿琼老人的家。尽管老人家没有电话,无法提前联系,但刘福江一点也不担心。因为,阿琼老人常去的地方,刘福江早已熟记于心。
阿琼老人和患有侏儒症的女儿相依为命,家境一贫如洗。当刘福江第一次到他们家时,家里的粮食只剩下半瓢,生活非常艰难。
和邻居家的房子相比,阿琼老人的藏式房子显得低矮破旧。开春以后,刘福江准备买些涂料,帮阿琼老人粉刷一下房屋。
在阿琼老人的屋里,刘福江对屋内的环境和摆设显然非常熟悉,他掀起盖在粮食袋上的布,指着五六袋摞在一起的米面,满意地说:“我送来的粮食,还没吃完。”
看着阿琼老人热情地端来一盘饼干,刘福江自己拿了一个,并招呼大家分享。阿琼老人告诉大家:“我都不知道怎么感谢刘福江,他是第一个实实在在对我好的人,我要为他天天转经祈福。”
像刘福江这样,每一名参加“一对一”结对子的党员干部,都有两本帮扶手册,一本放在帮扶对象家中,一本放在公司里。每一次帮扶,每一份藏族群众的感动,都记录在上边,书写着华泰龙公司和当地藏族群众的深厚情谊。
随着“一对一”结对子活动的深入开展,华泰龙公司全体职工也逐渐开始参与进来。公司群众工作部副经理、妇委会主任康富珍向公司广大女职工发出倡议,号召她们积极行动起来,充分发挥妇女在基层服务中的作用,通过积极开展“妇女干部进村入户、结对认亲交朋友”的活动,把企业的温暖送到藏族妇女群众的心坎上,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凝聚正能量。
据统计,自“一对一”结对子活动开展以来,西藏华泰龙公司20名高层领导成员和6个党(总)支部平均入户了解实际情况10次以上,为当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80余件,送上慰问品折合人民币12万余元。50名中层副职以上党员干部平均入户了解实际情况2次以上,为当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100余件,送上慰问品折合3万余元。
这些数字,充分证明华泰龙公司把当地百姓当亲人看待,与当地群众组成一个和谐的大家庭,绝不是一句空话。
数字的背后,不仅反映了华泰龙公司“一对一”结对子活动的力度和成绩,更诠释了该公司“和谐共建”的企业文化和中国黄金“黄金为民”的央企社会责任。
数字的未来,将是中国黄金集团公司西藏华泰龙公司谱写高原企地和谐新篇章的有力佐证,擎起中国矿业在雪域高原和谐共建的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