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金人 2018年1月12日 吴安平、董秀娟/文
2017年12月的甲玛矿区,正值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在海拔近5000米的中金国际西藏华泰龙矿业开发有限公司选矿二厂,夜间室外温度已低至零下20多摄氏度。瑟瑟的寒风如刀子刺入皮肤、深至骨髓。而厂区内,灯火通明,选矿二厂副厂长刘璇遥带领干部职工正在加班加点地工作。“双系列”试车运行让他们嘴角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饱蘸青春写辉煌
——记西藏华泰龙矿业开发有限公司选矿二厂刘璇遥团队
自2009年大学毕业后不久,刘璇遥就到华泰龙公司工作,从基层工人干起,如今已成长为选矿二厂的副厂长。他不但对各技术工种操作熟练,而且深知施工现场工人的疾苦。这8年,刘璇遥见证了华泰龙公司从基建到生产的全过程。
2017年12月15日晚9时,二厂磨矿车间突发险情,水管阀门突然爆裂,四射的高压水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不受控制。爆裂的阀门离配电柜和球磨电机只有几米的距离,如果水喷溅到机器上面,后果将十分严重。
正在现场监视运行的刘璇遥和同事丛东升、旦巴、李国防、陈小林等,毫不犹豫地冲了过去,用身体挡住水流。水花四溅,无情地打在他们身上、脸上,衣服瞬间被水浸透并开始结冰。几个七尺男儿用体温保住了公司的财产,使二期“双系列”试车运行得以正常进行。
在选矿二厂决战决胜达标达产临近之际,刘璇遥和他的团队日夜坚守在生产一线,协调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连续19天,吃住在二厂。
2017年10月末,刘璇遥的岳父出了车祸,他匆忙赶回家照顾老人。老人还没出院,二厂的生产关键环节9号皮带发生断裂,停止了生产。他在微信群里看到了这一消息后,当即买了返程的机票,第二天就赶到二厂,和团队一起连续工作了4个通宵。他们累了就靠在椅子上眯一会儿,饿了吃几口馒头就着“老干妈”。
在海拔4700米的高原,躺着不动都相当于在内地负重20公斤,更何况连续奋战4个通宵。“宁让生命透支,也不让使命欠账。”这是刘璇遥的信仰,也是承诺。刘璇遥在给公司总经理王平的微信中写道:虽然我们水平一般、能力有限、经验不足,但二厂绝大部分人都愿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二厂“双系列”连续运转工作中,实现二厂早日达产达标。
当初一座日处理量4万吨的新型现代化选矿厂,在海拔4575米的雪域高原建设完成,到如今的“双系列”试车运行,不能不说是我国矿山建设史上的新突破、新跨越。心系重负的刘璇遥团队,眼见几年的艰辛付出就要结出硕果,心里既紧张,又兴奋。回想起这几年发生的一幕幕,维修工段副段长丛东升说:“这几年的时间,是我人生当中付出最多、学习最多、思考最多、收获最多的一段难得历程,能够参与建设这样前所未有的大项目,是我最大的幸运。”
“我不怕吃苦,但脸皮薄,不愿被批评、被笑话,更不能让领导感觉看错了人。这是我工作的内在动力。”碎矿车间主任旦巴说。“藏族同胞在华泰龙公司感受到很强的归属感,就像自己的家一样。我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倾尽全力和智慧,确保二期项目如期达产达标,给自己同时也给领导一个满意的交待。”旦巴说。
很多人对刘璇遥的评价是质朴、务实、不张扬、为人随和。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做事要切合实际,实事求是。谈起他带领的团队,二厂员工都竖起大拇指,“执行力很强,干工作很拼”。
有人说是时事造就了英雄,也有人说是英雄造就了时事。英雄和时事密不可分,互相成就对方。在华泰龙公司,从来不缺少“英雄”,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宋青林,到获得自治区级荣誉的“雄鹰测量队”“雪莲女子天车班”,再到为了二厂达产达标日夜奋斗的干部职工等等,都是华泰龙的英雄,更是5300精神在新时期的具体映射,高原黄金建设者正在用实际行动践行央企固边富民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