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光临西藏华泰龙矿业开发有限公司网站!
  • 今天是:

打破“碎矿最苦最累”旧有认知,华泰龙有这样一群“能吃苦”的创新精英

时间:2025-04-05 来源:未知 点击:6

3月18日,西藏自治区总工会发布关于命名2024年西藏自治区劳模工匠和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决定,西藏华泰龙矿业开发有限公司李玉山劳模创新工作室榜上有名。

李玉山劳模创新工作室自2023年8月成立以来,秉承着“创新驱动、人才引领”的理念,基于公司在生产过程中面临的急难愁盼问题,开展了多项技术攻关,成果丰硕。曾两度摘得中国黄金协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连续获批两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自主研发的“带式输送机防打滑技术改造”更是斩获中国黄金系统一线职工科技成果奖一等奖,最近又凭借“西藏甲玛铜钼矿高效回收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中关村绿色矿山产业联盟二等奖。

从初创团队到行业标杆,这个成立仅400余日的创新工作室,何以实现技术成果的“井喷式”突破?其背后的“创新密码”值得深入探索。

领头羊的倔强和信念

李玉山,劳模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是一位土族青年。在他身上凝聚着土族人民特有的高原智慧和勤劳坚韧的优良品质。2012年,李玉山从青海大学电气工程专业毕业,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踏入了海拔4000多米的西藏华泰龙甲玛矿区。面对矿区轰鸣的选矿设备和复杂的工艺流程,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坦言,感到很自卑,甚至想过放弃,但骨子里的倔强不允许他轻易退缩。白天,他紧跟师傅穿梭于各个车间,虚心学习;晚上,他独自一人抱着设备图纸钻研,反复琢磨。在一点点攻克那些晦涩的原理和技术要点后,李玉山终于对选矿厂的每一道工序流程有了全面深入的认识。

“熟悉了以后,我再去现场,看到问题,脑子里立刻有了改造的想法,一定会想办法解决。”李玉山凭借这股不服输的韧劲儿,很快摸清了每台设备的“脾气”。从“技术小白”到“创新大牛”,李玉山靠的是扎实的“笨”办法。他坦率地向工友们分享自己第一次遇到变频器跳车时的“糗事”:“当时我盯着满屏英文急得冒汗,操作指令我看不懂。”但那次经历后,他把面板上所有的英文指令都抄下来,逐一翻译成汉语,随着处理的次数增多,自然就记住了。

13年时光转瞬即逝,李玉山从连设备指令都看不懂、选矿流程都搞不清楚的“技术小白”,成长为手握4项国家专利,带领团队斩获9项行业科技大奖的“行业大牛”。2021年,他捧回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最让我自豪的是,通过创新改造不仅能为公司降本增效,还能改善职工的工作环境,降低工作强度。”李玉山说出了心声。

2020年春节刚过,西藏华泰龙选矿厂碎矿车间的3号皮带被划破百余米。一时间,皮带除铁、粉尘治理、筛分系统故障多效率低等问题接踵而至,亟待解决,李玉山带领团队全力抢修。

“每天上午要停车处理,全厂所有职工都来支援。疫情防控期间,食堂不能就餐,我们就给每个岗位送饭,那段时间很辛苦,也很充实。”经过团队的不懈努力,这次举全厂之力的抢修最终不负众望,实现了皮带输送的连续不间断除铁,完善了除尘系统,增加了高效筛分设备,显著提升了筛分效率。“从那以后,大家公认的‘碎矿最苦最累’的观念在我们努力下彻底扭转了。碎矿职工衣服也干净了、脸上笑容也多了。”提起这段过往,李玉山最为激动。

2024年7月,在西藏华泰龙深耕近12年的李玉山,再次被委以重任,正式成为设备能源部副经理。身上的担子重了,李玉山的热情却丝毫不减。扎根一线,为解决一线痛点堵点问题持续创新、持续改造升级,早已成为了这位“技术大牛”坚定的信念。

一支特别能吃苦的队伍

李玉山劳模创新工作室有26人,他们分别来自地质、测量、采矿、电气、机械、自动化等专业,是各个部门的骨干人员。“他们是经过现实的磨练,沉淀下来能吃苦的精英。”李玉山评价他的团队用了一个关键词——能吃苦。

西藏甲玛矿区位于拉萨市墨竹工卡县,海拔约4000至5000米,属高原高寒气候,缺氧严寒。2023年底,正值矿区最冷时节,太阳落山后迅速转寒,夜间气温降至摄氏零下15度以下,加上强劲的高原风,体感温度极低,面部和手指易冻伤。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李玉山团队坚持“朝九晚九”的工作节奏,加班加点,全力推进选矿一厂复工复产。

“管道法兰连接螺栓紧固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一台电动扳手一天仅能紧固最多1.5个法兰,极易损坏,安装效率极低。我们团队集思广益,采用液压扳手,并摸索出满足现场扭矩要求的高效操作和维修方法。这样下来,每天每台扳手最多安装8个法兰,效率大大提升。”提起这段经历,李玉山记忆犹新。“团队这种齐心协力的精神,让我更加坚定地认为独木不成林,百花方为春。我们高原黄金人拥有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创业信心。”李玉山坚定地说。

李玉山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成员年龄最大的40岁,最小的27岁。最年轻的团队成员罗伟主要负责选矿设备的技术改造及自动化改造相关工作。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团队在“老带新”方面做得很好。

“我刚到公司时,就是跟着李厂长(李玉山)参与设备维护改造相关工作,通过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专业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我能感受到自己的快速成长。”罗伟说。事实上,李玉山劳模创新工作室自创立之初,制定了严格的选拔标准。工作室依据项目需求,安排专业强项的成员参与攻关创新,并为成员制订与个人发展需求相匹配的培养计划,确保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每年至少立项1个创新创业课题或攻关项目,每两年至少有1至2项成果获认可,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每年突破新的创业业绩,作出突出贡献。”这是李玉山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军令状”,彰显着这支团队的决心和目标。

破界生长,创新热情永无止境

“这次命名对西藏华泰龙公司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不仅提升了行业声誉和上市公司美誉,也为公司未来的科技创新注入了新的动力。这意味着我们将在更广阔的平台上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支持,有助于加速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华泰龙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傅渊慧认为,李玉山劳模创新工作室获得自治区的命名,极大激发公司内部的创新热情,营造更加浓厚的创新氛围,鼓励更多员工积极参与到创新工作中来,推动公司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希望李玉山劳模创新工作室能够继续保持创新精神,聚焦行业前沿技术,推动更多具有突破性的科研成果。持续推动西藏华泰龙公司成为创新人才的摇篮,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青年才俊。”傅渊慧对这支团队寄予厚望。

“我已经明确改进方向,将迎头赶上。”当荣誉接踵而至时,李玉山并未过多留恋。他沉下心,不断思考工作室的未来。

“虽然工作室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在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和制度建设方面有欠缺。”李玉山坦诚分析了工作室当前需要提高的地方。同时,他认为劳模创新工作室不应该只局限于个别部门,而应该把目标放长远,将工作室的覆盖范围拓展至公司的各个部门,积极寻求破界生长,广泛吸纳矿山多领域专业技术人才,构建跨部门、多专业的协同创新团队。“我希望未来可以聚焦绿色低碳、节能减排和智能化矿山建设,取得更多的创新成果。”李玉山对工作室未来的发展信心满满。

在雪域高原的苍穹之下,“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境界更高”的信念如同经幡猎猎作响。在极端环境里淬炼出的创新精神,如同高原格桑花般坚韧绽放,必将为西藏华泰龙公司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为中国黄金集团建设世界一流黄金产业科技领军企业提供不竭动力,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征程上,奏响属于中国黄金人的时代强音。

相关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