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光临西藏华泰龙矿业开发有限公司网站!
  • 今天是:

固边富民 稳藏兴藏 华泰龙公司立志百年强企助推高原和谐共建

时间:2014-01-07 来源:未知未知 点击:455

        打造成中国矿业在青藏高原上的一面旗帜是西藏华泰龙矿业开发有限公司毕生追求的目标,当“挺进生命禁区,挑战生命极限,让鲜艳的党旗在世界屋脊高高飘扬”的精神旗帜高扬,这座成立于2007年的国有企业,已树立百年强企的雄心壮志。

    数载拼搏、数载奋斗,当生产经营指标一路飙升,当赞誉加身汇成“锦衣”,华泰龙人却始终本心不变,永远铭记“固边富民,稳藏兴藏”的历史使命,以科技强企、美化绿化、捐资助学、用工本地化、扶持地方产业等等手段,逐步改善周边藏族同胞的生活状况,大力推动地方经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助推雪域高原的和谐共荣。

    公司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企业、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篇一·绿色共荣

                    点亮心灵的绿

    华泰龙公司坐落于人杰地灵的墨竹工卡县甲玛乡,作为松赞干布、阿沛·阿旺晋美的出生地,生活于这座历史文化富饶“圣地”的农牧民们,就如大多数传统的藏族同胞一样,种植青稞、放牧牛羊,平日的餐桌上同样以糌粑、酥油茶、牛肉、羊肉和奶制品为主,一年之中难得吃上几回新鲜的蔬菜。

2012年年初,总投资200余万元的甲玛工贸公司温室蔬菜大棚基地在甲玛乡中心小学北侧拔地而起。整个基地占地7700平方米,共有蔬菜大棚14个,主要对温室大棚蔬菜、瓜果、花木进行科学、合理的种植和管理,种植管理员皆为乡里的藏族同胞。

    温室蔬菜大棚基地建设之初就面临着高原寒冷、土质差、紫外线过强等等困难,然而更为巨大的挑战则来自于当地农牧民的漠不关心。牛和羊是藏族同胞的全部,传统的生活方式一代又一代的延续,每一处细节都承载着祖先的智慧,他们从未想过改变。

    环境上的制约可以通过请教专家,用先进的技术突破桎梏,而对于内心的枷锁,唯有以时间和实践得到真知。2012年,基地内的藏族员工只会种一种菜式,一年之后的温室大棚里各种时令蔬菜竞相登场,包菜、笋瓜……惹人喜爱。

    从种植品种到日常饮食的转变,甲玛乡的藏族青年有着更深刻的体会。本着“用工本地化”的原则,华泰龙公司近三分之一的员工为当地的藏族同胞。每天的下午1点,三三两两的华泰龙藏族员工们会结伴来到公司综合餐厅午餐,一人点上一份可口的菜肴拼成一桌,香气扑鼻,红绿搭配,色香味俱全的菜式不但刺激着他们的味蕾,还滋润着他们的心田。

    秉承华泰龙公司“和谐共建,造福地方”理念的甲玛工贸公司温室蔬菜大棚基地的建成和投入使用,不仅是为了改善华泰龙公司员工及各施工单位的饮食结构,为当地部分牧民提供工作岗位,增加其家庭收入,更为主要的是帮助甲玛乡的广大藏族同胞转变思想观念,掌握大棚蔬菜种植的技术和经验,摸索出一条助推西藏新农村建设的快捷途径。

            温暖心灵的绿

    站在华泰龙公司5300米的露天采场远眺,披着圣洁白衣的唐古拉山遥遥相望,那里被藏族同胞称为“神山”。

对于山川河流,对于自然,藏族同胞充满着崇拜与敬畏,这就如同国有企业把担当社会责任视为与生俱来的“天性”一般。

    华泰龙公司每一年的绿化义务劳动都是应者如云,却从没有一名员工会清楚的记得自己播撒了多少种子,又会在次年补种上多少树苗。当绿色翠染山林,山水重新恢复清澈,牛羊再次欢快的觅食青草,甲玛乡的农牧民第一次体会到国有企业的“可爱”。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9年4月至2013年10月期间,华泰龙公司绿化用工近2.14万人次。

    固边富民是华泰龙公司时时思考的问题,并善于找到适宜的契机。在多年来的绿化美化工作中,华泰龙公司以此作为与当地农牧民沟通、融合的桥梁,作为提升当地农牧民家庭经济收入的适宜途径。

    仅2013年,华泰龙公司就雇用甲玛乡斯布村藏族群众1410人次进行绿化,支付甲玛乡人工费用8.33万元。

    据悉,截至2013年年末,华泰龙公司通过绿化工作契机,已为当地老百姓创收150余万元。

    打造美丽华泰龙,创新环境保护绿化美化工作,当869名华泰龙人亲手创造出的16万余平方米的绿化空间与数万张藏族同胞的纯真笑脸相互重叠,当青稞、藏达仁花、白杨树、沙棘等等绿色“使者”于雪域高原茁壮成长,不同颜色的双手于此时紧紧相握,不同文化的民族于此时紧紧相拥。

    作为滋养万物的水,是植物及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为了解决甲玛乡藏族同胞饮用水源水质差且供给不变、易滋生病菌的问题,华泰龙公司先后投入28万余元,将企业内的生活用水引到前进村西口,把全长1927米的自来水管线接到了每家每户;投资25万余元为康吉果村民修建蓄水池;投资80余万元解决了扎西岗乡斯布村乃纳果村村民生活用水问题;解决了赤康村布拉小组老百姓800多亩耕地的灌溉问题……

    清清的水在洁净的天空下倒映着碧蓝,质朴的农牧民子弟已经开始习惯朝九晚五的生活,身着同样的工装,工作在同一片土地,为了同一个目标,一起拼搏奋斗。

    站在村子里遥望着孩子们的父母,还是一如既往的劳作,他们高原红的脸庞绽放着笑脸,纯洁的双眸喜欢看见高大的厂房,喜欢听见朗朗的汉语,他们欣喜于蓝黄颜色组成的标志,他们能够读懂孩子们那工装上用黄色丝线绣成的四个汉字——中国黄金。

篇二·金色和谐

                          金色的足迹

    2010年,与318国道相连的华泰龙路上开始变的热闹起来,这条完全由华泰龙公司出资修筑,纵贯甲玛乡多个村庄,直达华泰龙公司总部的水泥路依然时常可以看见悠闲行走的牛羊,只不过与之前的数十年相比,四个轮子的汽车,二个轮子的摩托车已经不能让当地的牧民大惊小怪,这些充满着十足工业味道的“大家伙”如今正在逐步步入甲玛乡的寻常百姓家里。

    对于不明白GDP意义,只是年复一年期盼着青稞丰收与牛羊兴旺的大多数甲玛乡的农牧民而言,是华泰龙公司将这种本不敢想象的“奢望”变成了现实。

   “用工本地化”是华泰龙公司始终坚持的原则,从2007年以来企业现已培训、录用的藏族大学生、保安、司机、操作工人达245余人,选送到东北大学深造的9名藏族青年学生、到内地技学进行培训的50名藏族员工都已学成归来成为企业的骨干。藏族员工人均年收入4.5万元,是其家庭中一项重要的经济收入。

    为了给更多甲玛乡的藏族同胞搭建宽广致富平台,使其尽早实现小康生活,华泰龙公司于出资1900万元收购甲玛乡村原有松散无序的车队,垫资组织全乡全部655户3850名农牧民,入股成立甲玛工贸有限公司,开展工程、运输、绿化、环保、劳务等多领域合作,现已四次为甲玛乡群众分红381万元,户均5816元,真正实现了“企业得发展、地方经济上台阶、百姓得实惠”的三方共赢。

    在为藏族同胞提供就业机会及搭建致富平台的同时,华泰龙公司又俯下“身子”认真倾听乡民的合理诉求。走家串户与藏族群众一起干农活、喝奶茶、吃糌粑,华泰龙公司的党员干部以“脚印留在田野里,话语留在心窝里,身影留在院落里,口碑留在乡村里”的工作方法,常常出现在甲玛乡的田间地头,倾听群众的合理诉求,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着力解决好草场生态保护等问题。

    于此同时,华泰龙公司通过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真心实意帮助贫困群众做好事、做实事,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文化政策,以包容建矿理念促进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和谐交融,赢得了藏族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金色的梦想

    一位有感于中国黄金集团公司开发建设甲玛项目带给自己和乡亲们的福祉的大叔,曾经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服教育乡亲们,特别是年轻人要支持华泰龙把地下的宝藏挖出来造福百姓。

    这位在甲玛沟生活了一辈子的大叔,为了不让自家放牧的六七十头牦牛溜达到矿上,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而依然、决然地卖了。

    2012年7月1日,被许多媒体称为“阿旺大叔”的西藏甲玛工贸有限公司藏族员工阿旺次仁,在自己58岁时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光产党员。

    当黄金的成色给予一方百姓富裕,当“立企为公,黄金为民”宗旨扎根高原,打造中国矿业在青藏高原上的一面旗帜的梦想已经成为华泰龙公司全体员工共同的夙愿,已经称为甲玛乡全体农牧民的期盼。

    驻扎在日喀则江孜县3个驻村点的12名驻村工作队员围绕促进民族团结、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认真开展工作,再苦再累也乐此不疲,他们绝不敢忘记心中的梦想——强基础惠民生。

   2013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的驻村工作队被江孜县人民政府授予“先进驻村工作队”荣誉称号。

   2013年3月份的“反分裂、维稳定、促和谐”座谈会上,接受华泰龙公司邀请的市、县、乡和周边少数民族群众代表希望自己家乡如今这种交通方便了,放牧种地的孩子有了工作,低矮的土坯房变了楼房,家庭收入明显提高,社会和谐稳定的现状能够一直持续下去。

    2013年,华泰龙公司面对高寒缺氧恶劣环境、暴雨暴雪极端天气、矿石中金属的多样性、原矿品位的突变性及生产工艺的复杂性,科学调整、精心布局,于10月19日提前完成了中国黄金集团公司下达的186万吨矿石处理量任务,实现销售收入77,387.98万元、利润总额1.33亿元,生产经营再创历史新高。

    2014年,华泰龙人的梦想着为促进西藏各族群众的幸福生活、为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更大的贡献。

    甲玛和谐矿区创建工作的成就和经验,受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及西藏自治区主要党政领导,工信部、国土资源部主要领导等的肯定和称赞,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认为华泰龙实现了边疆共守、资源共享、和谐共建,在西藏地区具有指导意义,对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借鉴意义。

                                      (党群工作部 姜 旭)

相关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